2021-09-12
最早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进行推动,覆盖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终端销售等整个食品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通过类似银行取款机系统的专用硬件设备进行信息共享,服务于最终消费者。
一旦食品质量在消费者端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食品标签上的溯源码进行联网查询,查出该食品的生产企业、食品的产地、具体农户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确事故方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项制度对食品安全与食品行业自我约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现在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除食品以外,在药品、服饰、电子、渔船等各行各业都能见到溯源技术的影子。
溯源系统可以实现所有批次产品从原料到成品、从成品到原料100%的双向追溯功能。一旦发生相关事故,监管人员就能够通过该系统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过失行为,企业内部也可借助该系统查找是哪个环节、哪个步骤出现了问题、责任人是谁,避免了由于资料不全、责任不明等给事故处理带来的困难,使问题得到更快解决 。
溯源技术大致有三种:一种是RFID无线射频技术,在产品包装上加贴一个带芯片的标识,产品进出仓库和运输就可以自动采集和读取相关的信息,产品的流向都可以记录在芯片上;一种是二维码,消费者只需要通过带摄像头的手机拍摄二维码,就能查询到产品的相关信息,查询的记录都会保留在系统内,一旦产品需要召回就可以直接发送短信给消费者,实现精准召回;还有一种是条码加上产品批次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时间、批号等),采用这种方式生产企业基本不增加生产成本。
目前市场上的溯源,我行我素,低态混乱,各自为政。类别溯源、分段溯源以及高成本的溯源充斥着这个行业。源头的范畴有哪些?主要是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母婴产品、电子产品奢侈名牌的源头厂家、半成品加工厂、及其关联的基地、厂房、实验室、自动和半自动流水线等等。
企业为什么要溯源?国家高度重视食药安全问题,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过程保障食药商品安全;要建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体系。食药安全总局发文,食药企业要做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都需记录存档)。例如: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其他合格证明,如实记录食品的产地,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企业的痛点有哪些?假冒伪劣产品,与正品混同销售。产品依赖经销商,不能追溯上下游信息,使得广告无法精准投放,无法触达消费者,缺少数据分析、管理、预测等 出现质量问题的公关被动,不能及时对产品进行有效召回需增加企业的公信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追溯这一名词在现在的生活里已经非常普遍了,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它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对产品进行正向,逆向或不定向追踪的生产控制系统,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过程和生产控制系统。
追溯体系是指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围绕可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工业机械等重要产品,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在积极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消极矛盾,例如统筹规划滞后、制度标准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推进互联互通成为现在的关键点。建立完善的政府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方式,推进各种各样的追溯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有关部门和地区可根据需要,依托已经存在的设施建设行业或地区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鼓励生产经营企业、协会和第三方平台接入行业或地区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创新查询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
大力追溯宣传,传播追溯观念,培养追溯文化,推动形成关心追溯、支持追溯的社会气象。逐步建立可以和认证相适应的标识制度,方便消费者容易识别。
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质量失信“黑名单”,适时发布消费的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能力和观念。加大可追溯产品的推广力度,推动大型超市、医院和团体消费单位等主动采购可追溯产品,创造出有利于可追溯产品消费的市场环境。
正是人们这种“追根溯源”的需求催生了近年来食品溯源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但是在全国推进食品溯源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企业都提出质疑和问题。
早在2017年,一号文件已经再次强调“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三五’的一项战略工程,要求2020年建成互通共享的食品追溯体系”,我国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法律,各方都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全国百万级人口城市全覆盖,食品溯源未来将形成全国大格局,市场规模超过两百亿。
追溯体系的建设落地成本耗费过大?
很多企业有顾虑,食品溯源是一个大的工程,建立溯源平台的人工成本和维护成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诚然,食品溯源体系涉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因此需要平台化的方式支撑。企业顾虑之处,无非是在于追溯系统的硬件投入以及记录和维护数据的人力支出两方面,投入大、维护多、产出少等弊端暴露无遗。
但二维码溯源网提醒,这些只是前期投入时的顾虑,在一切投入正常使用后,企业的产品的品质控制,监管效果得到了显而易见的改变,消费者的信任度也有所提升。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可追溯”决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噱头上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当前食品溯源的平台模式分为:企业自建类平台、政府组建类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
政府平台现阶段的重点在于事后追溯,而非事前防伪,因此适用性有一定局限。
企业自建类平台,主要靠企业的自觉、诚信和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产品的初步把关,如此一来,谁也不能保证所谓的“可追溯”不会只是商家的一个噱头。大多数企业、行业内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仅仅是作为内部管理工具来使用,并未和相关监管部门打通。溯源系统不跟监管部门做对接,相关的数据就无法保证真实性。
事实上,食品安全溯源理念在消费者中的普及度和接受度还有待提高。此前在调查中,有消费者表示,之所以选择贴有追溯码的食品,只是本着安全考虑,但从没有专门扫二维码查询,而且也确定不了上面的信息是否真实。
对此,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使消费者对拥有可追溯系统的食品具有更强的消费意愿,从而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食品溯源系统,不让一方唱独角戏。
Copyright © 2020 北京博一通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0048856号-1
请耐心等待,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