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文/谭浩俊
陈之强恐怕是国内年龄最小的“职业打假人”了。
2021年2月,刚过完18岁生日的陈之强便开启了打假的职业生涯。不到一年时间,他已跟商家打了800多场官司,获利十几万元。然而,“打假”职业带给他的不只是高额收益,恐怕还有牢狱之灾。2021年12月27日,受理过陈之强800多场诉讼案件的广东省徐闻县人民法院,认为陈之强行为已涉嫌敲诈勒索犯罪,将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徐闻县公安局已决定对其立案侦查。
对陈之强被立案,网民的反应总体是偏向于陈之强的,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对陈之强被立案也表示不大理解;曾为400多名打假人辩护,其中389人无罪释放,在打假圈内小有名气的中凯(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杜鹏则认为,不能因为起诉次数多了,就认为陈之强涉嫌敲诈勒索,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不管业内人士如何理解,法律人士怎么分析,网友怎么看待,一名只有18岁的孩子成为职业打假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一方面,为什么年纪轻轻就想当职业打假人?为什么能够当上职业打假人?恐怕不是只对陈之强立案就算完事。就算最终能够以敲诈勒索给陈之强定罪,让其判上几年徒刑,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想一想,杜鹏律师一个团队就为400多位打假人做过辩护,超过9成的打假人被无罪释放,恐怕不只是杜鹏律师及其团队多么厉害,而是职业打假本身存在着太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让太多的人愿意加入到这个行当中来。
所谓职业打假,当然是以打假谋生了。陈之强入行不到一年,就能发起800多场诉讼,并获利十几万元,足以说明打假这个行当是很有“钱途”的,是有足够的利益让职业打假群体谋生的,甚至比一般的行业过得滋润,这就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打假领域能够“养活”这么多人,问题到底在哪了。如果不是因为假货太多,这些职业打假人有生存的空间吗?职业打假人越聚越多,不正是说明在治理假货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吗?
事实上,像打假这样的行当,并不需要通过公安来打击和取缔,也很难打完、很难真正取缔。很多职业打假人,是有丰富法律知识的,要想追究其法律责任,还真的不容易。但是,这并不是说,对职业打假这个行当束手无策。要让这个行当消失,或者让更多的职业打假人退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除假货。只要没了假货,职业打假人就会悄无声息地退出这个行当。
对利用打假敲诈勒索的人,毫无疑问应当痛打。但是,痛打之余,是否应当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有的商家愿意与职业打假人“和好”,有的愿意通过司法途径向职业打假人支付相关款项呢?不就是因为自己经营的商品存在假货,且心里非常清楚吗?既然如此,问题的根源可能就不在职业打假人身上,而在监管者身上了。如果监管有力,商家不敢销售假货,而是在进货环节就严格把关,对所经销的商品认真负责,那么,职业打假人也就没有了市场。否则,就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自找没趣了。
如此一来,就得追问监管者,对商家的监管到位了吗?如果监管失位、监督失控、检查走过场、抽查图形式,那么,假货也就不可能退出市场,职业打假这个行当也就不可能消失,既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损坏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对消费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所谓事中事后监管,不就是要确保市场不出现诸如假货等方面的问题吗?不就是要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侵犯吗?职业打假这道篱笆墙,虽然比较晦涩,但它毕竟是一道墙,还能对假货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连这道墙也没有了,假货可能要更加泛滥了。
面对自己被公安部门立案,陈之强表示,如果这次他能安全落地,可能以后都不会干职业打假人了,可能会考个律师资格证,想从事律师这一行。就算陈之强不干职业打假人了,那“刘之强”“张之强”“王之强”呢?他们会不会干呢?这是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因为,对非法打假行为实施打击,只是治标。不让假货泛滥,才是治本。
【来源:红网】
Copyright © 2020 北京博一通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0048856号-1
请耐心等待,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